“我們是三團人,我們多么豪邁,我們是三五九旅的后代,艱苦奮斗幾十載,汗水換來糧如山,棉如?!?nbsp;
——摘自《三團團歌》
“一流”的步伐:當好建設者
2011年9月26日,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三團機關大樓沐浴在明媚的秋陽中。樓前兩塊花園中矗立的兩尊雕塑引人注目:一側是一位三五九旅戰(zhàn)士扛槍闊步前行,其身旁是一位昂首挺胸右手高舉屯墾戍邊火炬的現代農墾人;一側是象征團場快速和諧發(fā)展的螺旋形雕塑。兩尊雕塑左右呼應,吸引著人們的目光……
這一天,三團隆重召開了第十二次黨代會,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黨委班子。新的黨委班子在鞏固老班子改革發(fā)展穩(wěn)定成果的基礎上,從整治團容連貌入手,加強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建設,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(chuàng)建活動,注重改善民生,促進社會和諧,為團場跨越式發(fā)展和長治久安注入新活力。2011年,三團實現生產總值7.06億元,較上年增長25.2%;總產籽棉6900萬公斤,比上年增產1600萬公斤,實現利潤3239萬元以上,職均收入5.5萬元。
三團黨委書記、政委應輝十分謙和與低調。在總結發(fā)展經驗時,他告訴筆者:三團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的發(fā)展歷程,是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開拓進取”的兵團精神的體現,是兵團發(fā)展的縮影。
創(chuàng)建于1956年3月的一師三團,其前身是八路軍120師359旅,經過幾代軍墾戰(zhàn)士55年的拼搏努力,三團現已成為年產優(yōu)質籽棉6000萬公斤以上、擁有耕地20萬畝以上的現代化農墾企業(yè)。近年來,團場先后榮獲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、 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等多項國家級榮譽,2011年被評為“兵團級文明團場”,使兵團精神在祖國西部邊陲小鎮(zhèn)彈奏出了壯麗樂章。
“一流”的文化:唱響主旋律
2012年1月11日上午,在三團文化活動中心,由全團25個基層單位參加的“迎新春、展風采、慶豐年、唱和諧”春節(jié)文藝匯演拉開了帷幕。由連隊職工組成的演出團爭先上臺亮相,精彩紛呈的歌舞、快板、小品等節(jié)目讓人目不暇接,贏得陣陣掌聲。
談起三團的文化事業(yè),團工會主席李維維如數家珍。
1990年,由40名文藝積極分子組建起三團職工業(yè)余藝術團。從這一年起,每年訓練、排練、演出120天以上,年均演出達40余場次。團里先后投入300萬元購置配套的文體活動器材,購置了1300多套演出服裝和群眾性社火表演服裝,在連隊建立了文化站。
1990年至今,三團已連續(xù)舉辦了18屆職工文化藝術節(jié)。每屆文化節(jié)的舉辦,從總體規(guī)劃到具體籌備及活動組織,都由團場連隊的“泥腿子”們自己完成?;顒禹椖看箜?0個,小項、分項近40個,全團20多個基層單位均有要參加文化節(jié)活動,直接參與人數達4000多人次,形成了團場人“自編自導,自唱自演,自娛自樂”的原汁原味的獨特屯墾文化。
近兩年,三團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社區(qū)文化廣場,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,做到月月有安排,周周有活動。主要活動項目有“職工交誼舞比賽”、“職工卡拉OK大獎賽”、“少兒文藝匯演”、“職工排球聯賽”、“基層連隊職工文藝匯演”、“職工大合唱比賽”等。全團群眾文化工作呈現出“以點帶面,輻射全團”的良好局面,不僅豐富了職工群眾的精神生活,還為廣大職工群眾創(chuàng)造了學政治、學文化、學技術的第二課堂。
幾位來采訪的中央媒體人贊嘆道:當年詩人和作曲家在西部邊陲寫下了唱紅大江南北的歌曲《邊疆處處賽江南》,而今,團場人用深厚的激情蕩漾大漠, 用兵團精神奏響了建立和諧社會的強音,這種精神令人動容和敬佩。
一流的理念:助力職工小康
2011年12月,位于三團小城鎮(zhèn)中心的“錦繡花園”小區(qū)312套樓房尚未峻工,就被職工群眾搶購一空。
三團團長宋全偉欣喜地告訴筆者,這是三團不斷調優(yōu)經濟結構、轉變發(fā)展方式、提升發(fā)展質量,使團場居民普遍受惠的結果。2011年以來,三團從實際出發(fā),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思路,在結構調整、城鎮(zhèn)建設、招商引資、社會保障等方面創(chuàng)造性地開展工作,取得了豐碩成果。
——城鎮(zhèn)化建設成效凸顯。投入1610萬元完成通營公路23公里;投入5580萬元,建設廉租房312戶,改造公共租賃住房160戶;投資256萬元新建一座幼兒園;投資 180萬元改造農房300戶;投資1585萬元,修建防滲渠道6.693公里,鉆井53眼,排灌疏浚75.6公里,實施高標準節(jié)水滴灌項目2700畝;醫(yī)院綜合樓、污水處理項目、教學樓加固等工程正在建設中,小城鎮(zhèn)建設品位得到全面提升。
——農業(yè)現代化進程穩(wěn)步推進。三團針對棉花病區(qū)特點,以深翻地、水稻地種植雜交棉,病重田種植抗病品種等措施,挖掘棉田潛力;農業(yè)高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,11.6萬畝棉花全面實現精量播種和精準滴灌,8.17萬畝棉花實現了機采;把風沙前沿的土地調整建設成果園,基本形成了以薄皮核桃、紅棗為主栽品種,蘋果、香梨為補充搭配品種的格局,全團果品總產達20752噸;畜牧業(yè)生產以果園養(yǎng)畜、果畜結合為重點,全年各類牲畜存欄 1.8146萬頭(只),全年產肉1400噸,產奶1900噸。
——新型工業(yè)化建設逐步壯大。引資3500萬元,在團內建成年加工紅棗2000噸以上的兩家果品公司,并建成6000噸的氣調保鮮庫。引資400萬元在團內建成一個茴香打瓜廠,在團外投資入股的企業(yè)達6家,為壯大團場經濟實力和工業(yè)化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三團領導告訴筆者,基于兵團精神,三團形成了自己的企業(yè)精神——“團結奮斗、科學發(fā)展、與時俱進、爭創(chuàng)一流。”
三團人描繪出了“十二五”發(fā)展藍圖:力爭到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17億元,年均增長22%;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萬元以上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投資結構日趨合理,五年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以上。
(作者單位:新疆兵團農一師三團)
責任編輯:蔡基松